日前,重慶馬路社梳理了云南、貴州以及湖北“十四五”期間,如何對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家戰略,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詳見;“十四五”,云南、貴州如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今天我們把目光轉移到湖南。不久前湖南“十四五”規劃對外公布,里面涉及到聯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內容比較豐富。
從地圖上看,湖南東臨江西,西接重慶、貴州,南毗廣東、廣西,北連湖北,且地跨長江、珠江兩大水系。因此,湖南加強與成渝地區的聯系意義重大,一是有助于協同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暢通“雙循環”主動脈;二是促進成渝地區強化與粵港澳大灣區和長江中游城市群的交流合作;三是有利于增強西部陸海新通道輻射中東部地區的能力。接下來,我們逐一分析。
一、成渝地區和湖南合作交流有待加強
大家或許注意到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長江上游和中游聯系得不夠緊密??v然,有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作為支撐,兩大經濟區域交流合作的機會也不算多。那么這是不是說明上游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中游城市群缺乏合作基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首先,產業方面。比如,作為機械裝備制造強省,湖南“十四五”規劃就提出,圍繞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航空動力三大產業,努力形成世界級產業集群。而湖南上述三大優勢產業集群,對于重慶來說,卻是重點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或者傳統產業。根據重慶“十四五”規劃,重慶將重點發展跨坐式單軌、As型地鐵、雙流制車等軌道交通車輛產業,加快航空航天等高端高質高新產業集聚,完善工程機械等產業體系。而“十四五”時期,湖南重點發展的電子信息、先進材料、智能和新能源汽車、生物輕紡、智能裝備等產業,要么是重慶的優勢產業,要么是重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這個意義上,重慶與湖南這兩大先進制造業基地的攜手,有利于增強雙方的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可靠性。
其次,科教方面。近年來,重慶通過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使得重慶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慶為了補齊科教領域的短板,于2017年11月啟動了與國內外知名院校的深度合作。我們梳理后發現,來自湖北湖南的院校,比如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湖南大學也跟重慶市政府簽署了科技創新戰略合作協議,并將其重慶研究院落戶在兩江協同創新區。
除此之外,成渝地區與中游城市群還在通道物流、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文化旅游、毗鄰地區鄉村振興等方面,具有廣闊的合作前景。比如,湖南“十四五”規劃提到,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和長江南岸高鐵,積極對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推進商貿物流、文化旅游、科技信息等方面深入合作,加強聯接上游區域經濟中心。
既然成渝地區跟中游城市群有如此良好的合作基礎,那么造成兩大城市群交往不密切的原因又有哪些呢?一是上游和中游城市群經濟重心存在不小的距離。表面上看,成渝地區與中游城市群很近。比如,中游城市群最西邊城市之一的宜昌距離屬于成渝地區范疇的開州只有300多公里,跟重慶中心城區到貴陽的距離差不多,而近年來渝黔區域合作日益緊密。不過,由于成渝地區的經濟重心是在重慶主城都市區和成都都市圈,而中游城市群的經濟重心是在武漢都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及江西昌九都市圈,這就使得成渝地區與中游城市群經濟重心的空間距離比大家想象的更大。
二是成渝地區與中游交通瓶頸還沒有打破。一般來說,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區域經濟合作的前提和基礎。這些年來,受益于西部大開發及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西部尤其是西南地區其它省區交通便利性不斷提高,初步構建起立體交通網絡。而反觀成渝地區與中游城市群,兩大片區的交通瓶頸還沒有打破。
如果說武漢都市圈與成渝地區還有長江黃金水道、渝利鐵路等連接的話,那么長株潭與成渝地區除了高速公路外,就只有普通鐵路對接了,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兩地的人員往來、信息交流、經濟交融等。盡管2019年12月26日,黔江經張家界至常德的黔張常鐵路實現了運營,去年1月該鐵路開行首趟動車。不過,由于重慶中心城區至黔江的渝湘高鐵還在施工中,因此,當前黔張常鐵路的開通運營并不能有效縮短重慶中心城區到長株潭的時空距離。
二、兩地合作迎來新機遇
不過,當前中游城市群尤其是湖南,加強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對接,迎來了重要歷史機遇。一是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進入新階段。十八大以來,中國為了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先后推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以及成渝雙城經濟圈等4個國家級區域發展戰略。隨著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時強調,促進長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發展,被不少當地媒體視為長江中游城市群上升為國家戰略的積極信號。
筆者認為,長江中游城市群要想肩負起國家戰略的重任,除了加快促進武漢、長沙、南昌三大核心城市形成高效協同格局外,加強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長三角的戰略對接,推動長江經濟帶成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主動脈”,也是核心要義。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湖北、湖南“十四五”規劃會多處提到對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二是成渝地區和中游城市群交通瓶頸正在打破。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提到的長三角—成渝主軸、粵港澳—成渝主軸、夏蓉通道將成渝地區與中游城市群有機地銜接起來,極大地提升了兩大城市群交通互聯互通的水平。
這其中,重慶與湖南之間的聯系通道有兩條:一條為粵港澳—成渝主軸路徑2,即廣州經永州、懷化至重慶。這條路徑也就是我們去年以來經常提到的廣清重高鐵。我們知道,廣清重高鐵與粵港澳—成渝主軸另一條路徑,即成貴廣高鐵相比,設計標準更高,在兩者距離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有望成為成渝地區南下粵港澳的首選。還有一條為夏蓉通道,即成都經重慶、黔江、長沙、贛州至廈門,也就是“八縱八橫”之渝廈通道、成渝高鐵(成渝中線高鐵)。而湖南審時度勢,圍繞著上述兩條通道(路徑),在其“十四五”規劃里提到,以打通通道、集聚優勢為目標,建設東接海上絲綢之路、西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南通粵港澳大灣區的新高鐵經濟帶。
值得一提的還有,湖南還把夏蓉通道上重要的節點城市常德,確立為湘西北連接長株潭都市圈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節點。常德這個定位就像宜昌之于湖北。
三是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契機。今年2月5日,“湖南懷化—北部灣港”海鐵聯運班列成功首發,這意味著西部陸海新通道線路首次延伸至中南地區,也拉開了湖南省全面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序幕。湖南“十四五”規劃提出,打造懷化、邵陽、永州經廣西、海南至東盟向海經濟走廊,合作共建陸海新通道。而我們知道,重慶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成都被賦予發揮國家重要商貿物流中心作用的職責。在這個意義上,湖南依托懷化共建陸海新通道,將為加強與成渝地區的聯系,提供了有力的注腳。
應該來說,懷化開行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并不意外,2019年8月公布的《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有一條主通道即東通道,就是從重慶經懷化、柳州至北部灣出海。我們注意到,與貴陽、瀘州等陸海新通道其它節點城市相比,懷化的優勢也不少。懷化的最大優勢在于,西部地區的貨物在此集結后,一路可達北部灣,一路南下可至粵港澳大灣區,另一路還可直達長三角地區,反之也亦然。為了放大懷化這種優勢,湖南“十四五”規劃賦予了懷化“加快建設對接西部陸海新通道戰略門戶城市”新使命、新定位。
由于東通道是中東部地區,通過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與東盟國家發展經貿關系,最便捷的一條國際貿易大通道。這意味著隨著中國與東盟經貿關系持續升溫,以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生效,中東部地區將借助這條主通道,強化與東盟的聯系。為此,湖南一方面表示,利用焦柳鐵路、包茂高速等,推動張吉懷高鐵“北上南下”形成系統能力,從而為華中、華北等地區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提供基礎設施方面的支撐。另一方面還將在懷化設立國際(東盟)物流產業園區等開放平臺。這樣一來,與懷化同處武陵山的渝東南地區,就有機會依托該園區,推動兩地的產業實現協同發展、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本文由重慶馬路社(ID:cqmalushe)原創